首届北京大学“新新智库论坛”:“奋进的七十年——中国道路及其历史渊源”

       2019年7月1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和武汉新新图书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的首届北京大学“新新智库论坛”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行。

      论坛主办方之一武汉市新新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奎英就此次论坛表示:

      为了响应习总书记的有关号召,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说到:“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就是我们要办这个论坛的原因。

       另一个初衷,是为我们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武汉新新图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大学新新智库论坛联合创始人王奎英致辞。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社会经济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周建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李连仲研究员,瑞典哥德堡大学郑京海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武力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晏智杰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张亚光副教授,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丙涛教授等分别作主题演讲。

      会议由周建波和北京大学新新智库论坛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钱津研究员主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大好背景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和武汉市新新图书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北京大学新新智库论坛”,希望籍此整合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展现新时代中具有历史厚度的新思想,为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贡献绵薄之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奋进的七十年——中国道路及其历史渊源”,对话内容包括“中国道路及其历史渊源”和“新中国70年发展的基本经验”等。

      王奎英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大学新新智库论坛的创办初衷在于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迎合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需要。他认为,一切有理想和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传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与传统,以更好地服务于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周建波从隋唐盛世着手,重点讨论中外文化交融的重要价值。他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忆昔二首》为引,简要阐述盛唐景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一是宏观上政府提供有力保护;二是微观上家庭经济积极创新;三是推动儒释道多元信仰的新文化产生,奠定了隋唐盛世的文化基础。周建波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实现的文化基础就是兼容并包、活力四射的文化融汇。

      李连仲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70年的探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这条道路经过70年的探索实践证明它是成功的。前30年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后40年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继续沿着这道路走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正确的选择。

       郑京海认为,中国工业化道路本身就是符合现代经济学中的新古典综合框架的,即萨缪尔森提到过的混合经济模式,也就是中国一些学者讲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市场之手加有为政府)。并且,中国道路也是与复杂系统科学思维相一致的,是一种对新古典综合框架的扩展,五年规划便体现出政策层把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看做了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本身就存在明显的自我适应、自我完善的特征。鉴此,他呼吁国内外学者应该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结构概念,新古典综合框架向复杂系统科学方面的扩展以及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与传统政治经济学之间的联系给予更多的关注。

      武力从新中国从哪里来、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30年和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后的40年等三个方面着手,对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进行简要地梳理与总结。他认为,中国既鼓励政府有为,又支持市场调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这在中国乡村企业的崛起过程中体现地最为明显和充分。在过去的70年中,中国经济凭借着人力资本等优势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该问题。不平衡虽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坚信,若能充分结合人们强烈的致富欲望和政府调节的作用,中国必然能在2050年完成既定目标。

      晏智杰认为,中国近40年来认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私有制带来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实际上,这一做法一则符合人性,二则为正确经济体制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平台。所有制形式与内涵不可能一成不变,不变的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经得起大浪淘沙得以存在和发展者,必定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

      张亚光认为,从经济史和思想史的角度看,国际贸易摩擦首先是一个历史问题,其次是一个经济问题。整体而言,国际贸易摩擦存在明显的周期性,且周期越来越短。中美贸易摩擦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与同时期的世界贸易周期保持高度一致,并与美国的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从工业革命后国际贸易摩擦的演变史看,各大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一直存在,且呈现旷日持久之势。

     宋丙涛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提出,在新中国7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企业家和政府在中国道路的建设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学界对企业家作用讨论较多,他更多地从政府视角讨论这一问题。首先,政府通过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基础设施等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次,儒家思想为社会主义的推行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对于公共产品、政府角色、财政体系等方面的发展均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儒家思想还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有诸多相近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二者在公共品供给方面的观点的相似性上。基于上述论断,他认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中国道路”的构建问题时,学者们需要将传统的儒家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经济实践结合起来,方能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

      最后,周建波对本次论坛作了总结。他表示,中国道路是今天整个社会都很关心的问题,而诸多学者们对中国道路的关注恰恰体现了一种家国天下的情怀,希望从社会问题中寻找到未来学术科研的方向。就本次论文的主题而言,各位演讲嘉宾均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道路及其历史渊源的问题做了很好的阐述,其中涉及复杂系统思维在经济学问题分析中的运用、对政府与社会均衡关系的探讨、对公共品供给问题的讨论、对公有制与私有制问题的思考、对社会共同体意识的关注、对中西多元文化融合价值的肯定等话题。我们必须明确,强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重要意义的原因正是在于它们能够对中国问题提供解决思路乃至方案。他衷心希望新新智库论坛能够通过学者对话的方式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新时代中国道路的探索与建设贡献哲学社会科学智慧。

搜索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