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新新传媒集团2022年10月月度学习会

      10月9日,武汉市新新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了主题为《实践论》的学习会。本次课程由武汉大学左教授主讲,现场及线上共有300余名员工参加了本次课程的学习。


      《实践论》与《矛盾论》通称“两论“,是毛泽东重要的哲学著作。不仅在毛泽东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两论”分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和“矛盾观”进行了专题的探讨,它们教育了几代马克思主义者,是每一个想学习哲学的人最好的哲学入门书。

左教授首先对什么是“实践“以及“实践”的形式展开了阐述:实践是相对于理论而言的,它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按照毛泽东的说法,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思维活动、心理活动不是实践;但是,它用感性的形式实现出来,就是实践。今天讲课本身就是实践,只要以感性的形式实现出来的,就是实践。

                                                                             仓储部分会场

实践的形式:一,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三,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也是实践。

总而言之,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实践不包括大脑的探索、思维活动。

接下来,左教授进一步讲解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基础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此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本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必须去直接经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的多数知识还是来自于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传授中得来的。然而,“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潜心实践。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我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发现、有所前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断创新,目的是认识社会,认识人类自身,改造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创造精神财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自封的。“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也就是说,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最后,左教授延伸讲解了“知行合一”在职场中的运用。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替代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替代知,认为行便是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那么知行合一如何在职场中运用?我们在进入职场之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就是“知”,毕业之后走入职场参加工作就是“行”。这就是知行合一的体现。当我们进入职场之初,接受与工作相关的学习和培训,这就是知。因为不知,我们就不好开展工作,而开展工作就是实践,就是行,这就是知行合一的要求。在职场中我们了解公司文化、制度、工作环境、工作流程这都是“知”,而我们将公司的文化、制度、流程执行到实际的工作中就是“行”。这也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反之,知而不行,就是执行脱节;不知而行,就是知行的割裂。

要想将工作、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我们必须要努力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既要能知,也要能行,既要能行,也要能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和思想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革,我们要能不断地进行新的学习,补充新知,才能创造新的更广阔的市场。


搜索
返回顶部
Baidu
map